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能否培养出真正的技能人才,能否真正实现人才供需的零距离,课程改革是关键。探索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刊登在学术期刊《长三角》2010年5期的《高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探讨与研究》一文,对高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理念、思路与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课程开发所应做的具体工作提出了建议,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高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探讨与研究
《长三角》2010年第5期——崔红
一、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念思路与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
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科学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指导,它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
l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发课程
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因而职业能力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导向,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直接面向职业开发课程,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职业和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
2、 注重个体、企业、行业三个方面需求
做好个体、企业和行业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由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变化,个体员工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并会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课程要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保证课程设置的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要了解企业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行业分析人手,把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对该行业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构建国家行业的能力体系和职业资格框架,从而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3、强调“服务”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方向
校企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重视和企业的加入。首先让企业真正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学校可以快捷地为企业输送人才。其次高职院校认识到自身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更要强调“服务”企业的课程开发方向。
(二)课程开发的思路
1、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以培养应用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2、以工作情境为依据构建教学内容
按照“职业岗位一岗位需求能力一确立教学情境”,体现学以致用。课程的学习领域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为依据,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与可拓展性,选择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转换成学习领域,确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
3、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过程
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社会相联系,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工作任务,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动态学习。教学全过程贯彻“做中教、做中学”的方法。
4、 以基于工作和项目过程改革考核方式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基于工作与项目过程,设立多维化的考核模式,注意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结果考核中,关注学生作品的整体质量,强调自主创业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过程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使每位学生在团队的环境下,从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体验到技能应用的真实社会情况和应对心理。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1、课程结构任务化
其一,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来自于工作任务的转换,从而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情境),这是“重构”意义上的任务化。
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一个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等内容,并包括企业完整的工作流程。这是“综合”意义上的任务化。
其三,在设置课程内容“任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学生今后自主创业奠定基础。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任务化。
2、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素养一体。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3、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教学过程而占,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突显学习者中心地位。就教学场所而言,做到传统教室、专业教室、实训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者结合。
二、课程开发建设的具体工作内容
(一) 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小组
在进行课程开发之前,学校应该成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建设,并在此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建设与就业指导等工作。开发小组是实施基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课程开小组的成员应是学校和企业的优秀人才,来自学校的教师熟悉课程开发的理论,能正确看待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能灵活运用职业日标分析的基本原则;来自企业的成员熟悉岗位技能的基本能力、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全程参加课程开发、教学与管理。
I (二) 构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内容
所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廊遵循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宗旨,针对未来工作岗位以及自主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设计,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流程,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内容选取上应兼顾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索质、能力要求。
(三)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教材
为了使教材真正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信息载体,课程组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贴近工作过程、贴近社会和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反映现代科技新成果的教材。在教材中充分体现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成果,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等方面体现先进性,有较强的助教助学功能。同时教材应融通“双证”,突出“实用、实践、实际”特色,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 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
在编写教材等基础工作外,应同步配套开发较为完整的相关教学资源。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授课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岗位技能,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实训项目和教学过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核心;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依据建设实训环境;以国国家资格为依托。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人才市场调研的心得体会
——09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符小倩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要进行为期两周《中小民营企业所需人才状况和大学生就业难》调研实习,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几个人组成小组,对其进行了调研。在这期间,看着人家脸上所流露出的哀伤和喜悦的表情,我的心情时常感到沉重与兴奋。
在对这些企业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所需人才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
一是懂管理、会经营、具有一定市场营销经验的管理人才,特别是那些较高学历,或在三资企业曾任过营销部经理、客户部主管的营销专业人才。
二是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耐劳,具有某一项或多项特殊技能的人才。
三是口头表达能力强,具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学识全面,善于沟通,会使用电脑,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
四是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能为企业物色和选拔、培训人才。
五是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企业危机管理经验的人才。
六是具有会计、统计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财会人才,由于他们在企业增收节支和避免企业财务危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为目前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现场,企业招聘营销经理的,且没有特别说明需要有经验的前面投简历的比较多。而特别需要有经验的则没有什么人。偶尔看到一人去投简历人家知道是应届毕业生后,一脸不高兴地拒绝了。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如下几点:
1、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2、自信过度、眼高手低,期望值高,职场HR最讨厌的毛病。
3、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4、对企业认识不够,角色转换意识不强
5、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6、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心并不多,大学生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然后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供需关系不平衡。以前大学生属于精英型,而且量又少,自然物以稀为贵。而现在大学生已经是大众化了,公司选人时,可以随便挑。自然就业相对就会难,但是只要我们努力,还是能找到工作的。而且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制定了多种政策。现在我学习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前景还是很大的。
我们在选择就业时,要知道社会需要、市场需要、才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张的步伐,选择的事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回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管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能成功的希望!
★ 简讯(一)
根据学院关于期中教学检查的要求,校企合作处于2011年4月21日向各系下发了《关于开展校企合作目标责任书执行情况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查的通知》,要求各系认真对照本学年目标责任书九项内容,在4月28日前将执行情况报校企合作处。5月初,校企合作处根据上报数据汇总后,分别对各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执行目标责任书的进展情况及佐证材料逐项进行了核查。
从检查各系本学年以来执行目标责任书九项内容情况看,管理系7次列前三位,商务系6次列前三位,信息系5次列前三位,语言系、会计系4次列前三位、财管系3次列前三位,贸易系2次列前三位。检查通报已发至校企合作网最新动态栏目。